这些年,印度没少放豪言,说要取代中国,抢下“世界工厂”这块金字招牌。可现实呢?就跟隔壁老王吹牛自己能跑赢奥运冠军一样,嘴上喊得响,腿脚跟不上。中国一个港口的货运量就能把印度全国碾得服服帖帖,这差距到底有多大?
2022年2月,德国慕尼黑安全会议上,印度外长苏杰生站上台,信心满满地推销起了“印度制造”。
他说啥?他说疫情让全世界看清了中国供应链的“脆弱”,印度完全可以跳出来,当个“靠谱的伙伴”,接管制造业这块大蛋糕。听起来挺带劲吧?可话音刚落,台下专家就泼了盆冷水:2021年,印度制造业增加值在全球才占2.5%,中国呢?30%!这差距不是一个量级的啊。
我当时就想,这不就是“站着说话不腰疼”吗?苏杰生这豪言壮语听着提气,可数据一摆出来,底气咋就这么虚呢?
说实话,印度想翻身做主的心思咱都能理解。毕竟谁不想当老大,端上“世界工厂”这碗饭呢?可光靠嘴皮子功夫,饭碗是抢不下的,得看手上活儿硬不硬。
要说制造业强不强,物流得先过关。咱来看看港口这块。中国宁波舟山港,2023年的货物吞吐量12.54亿吨,集装箱3300万标准箱,全球第一,忙得热火朝天。
码头全是自动化设备,船一靠岸,货就哗啦啦往外运,效率高得飞起。再看印度,全国港口加起来,集装箱才1700万标准箱,连宁波一个港的零头都不到。
印度最大的尼赫鲁港,设备老得跟古董似的,工人还在那儿慢悠悠地搬货,堵船堵港是家常便饭。
这差距咋来的?我给你打个比方:你网购个东西,从中国发货,一周到手;从印度发货,没准一个月都到不了,快递小哥还得跟你抱怨路上车都开不动。物流这块,印度跟中国比,那就是“一个天上一个地下”,制造业想靠这效率起飞?难!
再来说说交通这档子事儿。2024年3月,中国高铁里程突破4.5万公里,全国90%的城市都能坐上高铁,车站里人挤人,票都得抢着买。我有个朋友,上个月从上海到杭州,半小时就到了,直呼“跟做梦似的”。
反观印度,首条高铁项目从2015年喊到现在,愣是一公里没通车。孟买到艾哈迈达巴德,508公里,预计2028年才能用上。为啥拖这么久?土地征不下来,钱也凑不够,计划书改了又改。
经济学家说了,印度的物流成本比中国高30%,就因为交通太拉胯。中国货运是大动脉通畅,印度呢?还堵在毛细血管里。
这让我忍不住想吐槽:高铁都没影儿,制造业咋跟人家拼速度?真是“心比天高,命比纸薄”啊。
2014年,印度总理莫迪在德里拍着胸脯推出“MakeinIndia”,豪情万丈地说要让印度变成全球工厂。十年过去了,结果咋样?
根据印度经济事务部2023年的报告,制造业占GDP还是15%,纹丝不动。中国呢?近30%,还成了全球第二大半导体生产国。
印度电子产业是涨了点,可高端芯片?基本为零。工厂没多几座,停电倒是成了日常。2022年,印度全国平均停电20小时一个月,老百姓连空调都开不起,更别提开机器造东西了。
这事儿让我挺感慨的。计划喊得震天响,可电都供不上,工厂咋开?芯片这玩意儿,不是光靠人多就能造出来的。印度这“MakeinIndia”,看着像个大梦想,可现实却是“雷声大雨点小”,老百姓心里估计也犯嘀咕:这饭碗啥时候能端稳啊?
2023年9月,苏杰生跑到美国华盛顿,跟美国国务卿布林肯聊得热乎乎,想说服美企把生产线挪到印度来。
他说了啥?说印度人多、地缘政治稳,比中国更有优势。可结果呢?美国商会报告摆在那儿:2023年,美国在印度的投资540亿美元,在中国1180亿美元,差距一目了然。美企反馈啥?说印度电力三天两头断,审批手续能拖半年,谁敢投啊?
这事儿挺扎心的。苏杰生满腔热血想抢饭碗,可人家压根不买账。资本又不傻,谁会拿真金白银去赌一个连电都供不稳的地方?我看啊,印度这回是“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”,信心是有了,可硬件跟不上,饭碗还是人家的。
聊到这儿,你可能也看出来了,印度跟中国在基础设施、工业效率、物流能力上的差距,不是一朝一夕能补上的。专家说了,至少20年,印度才能摸到中国现在的边儿。港口、高铁、电力、政策落地,样样都得补课。
咱普通人可能觉得20年挺长,可对一个国家来说,这时间一晃就过去了。印度要真想抢饭碗,别光喊口号,先把路修好、电通上再说。
对咱来说,这事儿有啥影响?短期内,中国的“世界工厂”地位还是稳如泰山,你买的东西还是“MadeinChina”占大头。印度呢?慢慢来吧,毕竟饭碗不是靠嘴抢来的,得看手上活儿硬不硬。
(免责声明)文章描述过程、图片都来源于网络,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,无低俗等不良引导。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,请及时联系我们,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!如有事件存疑部分,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。